重磅,三明医改成绩单“亮相”!国家卫健委最新透露,医护编制与薪酬迎新变化

2025-08-01 07:04
来源: 华医网综合   作者:

7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市深化医改的有关做法。

这是今年该系列发布会的第四场,此前已陆续介绍湖北、山东、云南三地的相关经验。


北京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

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介绍,北京从疏解、补缺、医联体三个方面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平原新城等区域疏解

“十四五”以来,北京已先后建成了安贞医院通州院区、友谊医院顺义院区、北京口腔医院新址等9个重大项目,政府累计投资超过184亿元,疏解中心城区床位2700余张。平原新城床位数从2020年的4.6张增加到5.3张,增加了14%左右。

加快推动重点专科资源的补缺

北京加快推动儿研所通州院区、儿童医院亦庄院区、安定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院朝阳院区,还有地坛医院扩建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补齐了儿科、精神卫生、中医、传染病等专科资源短板,让医疗服务供给结构和人民健康的需求更加匹配。

加强综合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建设

截至目前,北京已经建成62个综合医联体,涵盖了600多家医疗机构。另外,建成了122个市级专科医联体,涵盖了200多家医疗机构,建成了 “纵到底、横到边”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医联体建设,让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能力建设、服务改善、机制保障

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基层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钟东波介绍,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这些举措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能力建设、服务改善和机制保障。

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能力建设

在人员方面,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配备标准,随着服务量的变化动态调整人员配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技人员2024年比2020年增加了6400多名,年均增长4.5%,高于医院年均2.7%的增速。同时通过加强医联体建设,实施城乡对口支援,组织退休医学专家、中医博士到基层开展支援带教,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在设施设备方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划和建设标准,2023年以来,市区政府投入超过23亿元,完成900余家基层卫生机构硬件建设和环境改造,新增医疗设备达到3万余件(套),有10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CT,基层的治疗水平在持续提升。现在大家都有感受,走进北京的社区,就医环境、条件、设备都有明显的改进。


服务能力方面,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口腔科、康复医学科覆盖率分别达到77%和64%,提供血液透析、胃肠镜检查服务的基层机构也明显增加,另外,围绕基层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16个病种建设专病特色科室,同时推出了健康体重管理、精神心理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持续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全面实施门诊延时服务,现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日延长到晚8点,周末正常开诊,远郊区的乡镇卫生院24小时提供服务;二、三级医院的门诊号源至少提前两周向基层开放,市属医院100%号源提前两周向基层开放预约;另外,慢性病患者最长可开具12周的长处方,实现了基层用药和上级医院的上下衔接,畅通医联体内转诊用药,建立了缺药登记制度,方便群众就近获得服务和药品。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保障

对基层机构,落实政府投入责任,近5年财政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年均增长6%,据统计,去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政拨款113.8亿元,占基层机构总费用的25.6%,这个比例是明显高于二级和三级医院的。


对医务人员,建立绩效工资动态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农村地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补助“增、奖、补”三项激励机制,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海淀:因地制宜地推广三明医改经验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林航表示,海淀区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契机,推动公立医院以公益性为导向深化改革,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完善补偿机制,该区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职责,2022年至2024年,全区卫生健康年均财政投入达60余亿元,对精神、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区属医院予以倾斜。落实全市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政策,医疗服务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逐年上升。


三是优化分配机制,在区属四季青医院试点主要负责人绩效工资年薪制,同时不断完善医院内部绩效考核和分配机制,向儿科、传染病、检验等学科以及紧缺岗位和高层次人才倾斜。


四是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在现有医联体的基础上,海淀区以项目为引领,由8家驻区高水平医院围绕医防融合、口腔、药学等8个重点学科,通过建立糖尿病专科联盟,共建口腔颌面外科医联体病房,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药师工作室等工作,帮助130余家医疗机构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机制。近三年,基层年均诊疗量近2000万人次并保持逐年递增。


五是强化综合监管,加强区属医院经济运行考核管理,精细化管理人财物等成本要素,实现降本增效。


编制保障、价格调整、薪酬分配

探索公立医院体制机制改革

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许心超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深化医改的重中之重,核心目的一是要坚持公益性方向,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北京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是在编制保障方面,

向临床一线、科研人员、短缺人才倾斜

同时,对支援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承担非首都功能疏解任务的医院进行倾斜,同时加大对国家医学中心等机构编制支持力度,用于吸引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骨干,助力临床医学高质量发展。

二是在价格调整方面,

设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

分五批次集中规范调整了88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同时常态化动态调整近400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新增134项价格项目。通过价格补偿机制的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比改革前提升12.8个百分点,引导公立医院和医务人员更加注重技术性医疗服务的提供。

三是在薪酬分配改革方面,

完善绩效工资总量管理机制

对市属医院开展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加强对儿科等薄弱学科的支持,推动综合医院儿科医务人员薪酬水平原则上不低于本单位医务人员平均薪酬的1.2倍,引导学科均衡发展。


在财政补助方面,切实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优化投入结构,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比较重、公共服务属性强的医院加大财政补助倾斜力度,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对公益性的维护保障作用。



固定薪酬占比超总薪酬50%

医务人员收入保障更加稳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介绍,北京天坛医院在不断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职业获得感。


具体做法:


第一,及时回应患者的各种需求和关切。医院成立了12345接诉即办办公室,在医院设立了24小时人工服务电话59978585,及时解答患者的问题,接受患者的建议和意见。


第二,持续改善就医的全流程服务。建立一站式门诊服务中心、住院服务中心,实现业务通办;并且推行“全院一张床”模式,提高床位使用效率;也推行了“无感式出院结算”,实施智能集约化检查预约,大大缩短了辅助检查的等待时间。


第三,以信息化手段改善患者服务。整合了医院各个挂号的资源,包括北京市统一挂号平台、微信小程序、自助机等线上线下的号源,实行了非急诊的全面预约,分时段精准预约,全面保障号源。


同时,为了保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院加强了对医务人员的“投资”,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个人价值和医院发展同频共振。优化了内部的绩效分配机制,向一些患者更需要的学科,比如儿科、精神心理科、感染科等科室倾斜。持续优化薪酬结构,依据岗位价值与责任权重,科学核定薪酬标准,天坛医院目前的固定薪酬占比已经超过总薪酬的50%,医务人员收入保障更加稳定。


大批医院被严查!医护注意:多地审计组空降,重点清查这些违规问题    基孔肯雅热病例确诊已超3000例,已外溢至省外,会人传人吗?中疾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