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网官方微信
客户端下载
互联网医学教育
急危/重症资讯

提高心脏骤停生存率的十个做法

2015-06-18 02:55
来源:急诊医学资讯   作者:

关注细节,提高CPR复苏成功率是你我追求的极致。但是你知道从哪里入手吗?看看地球另一端的美国人又想出了什么新点子?

1、提高社区旁观者CPR的比例。

2、社区配备AED,尽早启动除颤。

3、急救响应者执行高质量的高级生命支持(ALS),包括CPR、除颤、气道与药物管理、其他高级辅助手段(如机械胸外按压设备)。

4、ALS中对CPR质量进行监测。呼吸末二氧化碳(ETCO2)是当前指导CPR质量最好的实时监测工具。近红外光谱仪(NIRS)与室颤波分析对于循环的优化和引导除颤是较为理想的手段。而难治性病例的诊断与治疗可辅助超声技术。

5、难治性心脏骤停应用高级治疗手段。对于需要转送的患者,利用机械胸外按压设备可维持其在接受体外生命支持治疗前充分的器官灌注。

6、提高复苏后治疗水平。通过治病因、防止脑损伤等复苏后治疗可提高短期和长期的患者结局。当前指南推荐冠脉疾病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需要进行紧急冠脉造影,必要时再予以血管重建。缺雪缺氧性脑损伤是OHCA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当前而言,最大化的实现神经功能

恢复的方法仍然是在24h内实施目标温度管理治疗,尽管理想的体温深度仍有争议(33-36℃)。

7、优化预测。对昏迷的心脏骤停者做预测分析是相当有挑战的,他们很可能需要经历数天才苏醒过来,而目前撤除生命维持治疗通常太早。单独应用临床检查决定是否撤除生命维持治疗也不完全可靠。对此,欧洲复苏委员会与欧洲危重病学会制定有相应的指南,推荐结局预测需要至少推迟至ROSC后72h(甚至更长),而且要通过多个预测指标进行综合评判(如神经-电生理、脑成像和/或标志物等)。如果预测指标产生相矛盾的结果,或者预测不确定时,就需要做进一步的临床观察和再评估。

8、重视康复治疗。尽管大多数心脏骤停幸存者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还不错,但也有研究发现其记忆障碍较为突出。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积极的康复治疗对于理想的长期恢复来说已经成为公认。但心脏骤停幸存者出院后一般不考虑他们后期的康复治疗。

9、建立注册登记系统。高质量的数据库可记录大量患者的信息,允许不同卫生系统之间进行比较(数据应用危险校正模型进行分析时比较更为可靠)。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尽管受限于偏倚,数据库有助于通过观察性研究提出新假设,从而指导和有助于前瞻性临床试验的开展。

10、加强研究投入。基于大多数指南推荐意见尚还是由低质量证据综合而来,因此有必要做更多高质量的研究。然而,做这方面的研究挑战性极大。这不只是干预的时间紧迫性,还有一个问题是患者没有意识,他们无法签订知情同意。而且,心脏骤停的存活率还是很低很低,要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存活率就必须纳入上千例患者。对此,可寄希望于跨区域、多中心、多组织的精诚合作,同时还要周全考虑伦理问题。


几种ICU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    重症感染的规范化治疗
  • 静脉活性药物在痔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 细胞凋亡机制
  • 从心血管一级预防看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
  • 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策略
华医网提供医学教育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