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网官方微信
客户端下载
互联网医学教育
医界评论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关键是取信于民

2015-06-01 09:52
来源:健康报   作者:

医疗服务价格严重偏离价值,以及以药补医机制带来的弊端,已经成为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的重要障碍。卫生行业内调价的呼声很高,政府各相关部门也已就调价的原则、路径等达成共识。推动这项工作,关键在于赢得公众的认可与支持。

调查发现,公众对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极为敏感。绝大多数人认同专家诊疗、护理、手术等收费标准确实太低,但仍对调价心存抗拒。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以药补医机制为公立医院贴上了“大处方、滥检查、拿回扣”的标签。虽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会有升有降,但是老百姓担心的是,该涨的涨了,该降的能否真的降下来?如果服务费用和药品、检查费用“两头翘”,个人就医负担岂不是更重?

其实,有关部门在拟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时,已将“不增加群众整体负担”作为基本原则:提高劳务性服务价格,降低检查、药品、耗材等费用;整体就医费用因此增加的部分,医保要在可承受范围内承担。这意味着“调价不是涨价”,而是医疗费用结构的内部调整。但是要兑现这样的承诺,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医疗机构付出极大的努力。

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取信于民,首先需要讲清楚调价的依据,不能拍脑袋做简单的加法或减法。医院运行和医疗服务成本的科学精确测算,应该成为基本依据。但长期以来,很多医院的管理都失之粗放,造成调价气足而理不足。事实上,做好医院的精细化管理,算出明白账,公开明白账,不仅有利于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公众对价格动态调整的理解和监督。

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取信于民,打消公众对“涨价”的疑虑,需要政府多部门尤其是医保的协同配合。医保作为支付第三方,应通过支付方式改进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但是我国医保普遍存在手段单一和管理粗放等问题,对医疗行为的约束、激励、引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如果控费的基础工作做不细致,很难想象医保能够在费用快速上涨时承担起兜底的作用,保证个人就医负担不增加。从已有的地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践来看,一些地区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缺乏合力、默契和精心的准备。

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取信于民,还需要医疗机构尽早建立科学精细的现代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通过科学严格的管理控制成本,减轻患者的就医负担。长期以来,公立医院的规模扩张和粗放管理,是推动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之一。政府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对医院的逐利行为难免有些迁就。但是随着医改的步步深入,随着新的公立医院补偿运行机制的建立,政府部门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真正代表公众管好医院。只有医疗机构控制成本的内因持续作用,政府主管部门严格监管的外因持续发力,价格调整才不会做成“夹生饭”。

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取信于民,还需要医务人员逐步改变自身行为,强化自律和控费意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了社会对医护人员技术劳动和社会价值的尊重,同时,公众也会对医院和医护人员寄予更高的希望,希望他们既提供好的健康保障,又能考虑给患者省钱,两者加起来才是完整的“获得感”。医学从来都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文性,应该注重人的感受,并考虑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尤其是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让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取信于民,需要提高社会参与度,广泛听取声音,凝聚改革共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反映公众尤其是特殊患者群体的诉求,同时也要让公众认识到,调价并不是简单的涨价和降价,而是要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医院运行和医护人员劳动补偿机制,规范诊疗行为,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医疗体系健康发展。从长远看,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是动态的,劳动力成本变化、新药物研发、新技术不断出现等,都会影响医疗行为和医疗费用,社会各方应该有意识地建立起合理分担的机制。

仔细审视这一轮医改的棋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弈出的每一步棋实际上都是前后呼应、环环相扣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步棋,也可以视作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的一把钥匙,它将带动政府补偿机制、医保支付方式、分级诊疗体系等一系列改革的推进。锁定公立医院改革的胜局,没有这把钥匙是不能想象的。

人民时评:控烟如何不只是“纸上最严”    望子成龙,别中了检测的圈套
  • 静脉活性药物在痔病治疗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 细胞凋亡机制
  • 从心血管一级预防看高危人群筛查与管理
  • 胸椎管狭窄症的诊疗策略
华医网提供医学教育新形式